DDD的思想的应用
我在上一篇说了下我在DDD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想法。要长期实行DDD的话,领导的支持、人才的培养、领域专家的协助等,都是不可缺少的。很多情况下,我们都无法有这么好的条件。那是不是说,就没什么意义去学习领域驱动设计了呢。其实不然,且听我分析。 我本人兴趣广泛,喜欢东学一点,西学一点,偶尔捣鼓点小东西,自娱自乐下。但是对于一些枯燥的原理东西又不是特别感兴趣,这就导致了很多技术都是懂个皮毛,不深入。所以要往技术架构、技术专家发展就带来了一些困难,于是就想着往业务架构方向发展。只是网络上找了个遍,也很少介绍有关业务架构是能力怎么发展的书籍。后来想了想,业务专精的技术人员,因为受限于从事的行业业务,经验无法在其他行业通用。(这也是想往业务架构发展的技术人员一个要考虑的点。可能后续找工作会成问题。面试的一看是业务架构,偏向业务,要是和公司业务不符,可能直接PASS)。 后来接触了DDD后,了解了其背后的思想,才让我对业务分析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。下面我就说说自己从DDD中学到的。 共识 业务专家不懂技术,技术不动业务,产品就作为了技术和专家中间的桥梁。可产品也有自身的问题,并非每一个产品都能对业务了如指掌,对技术的理解也止步于懂个大概。产品在传递一些信息和概念的时候,多少会参杂自己的理解,有的甚至是曲解。为此,DDD的做法是让专家、产品、技术一起参与项目,一起讨论。其中一个目的是能让项目成员都对业务中的一些定义、名词等达成共识。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沟通带来的歧义,这也是对业务进一步分析的基础。 一个简单的例子,“订单”这个词不算陌生,但是在一个电商系统中出现“订单”字眼的地方很多,仓储系统、物流系统、交易系统、支付系统等。但是对于不同系统,具体应该是不同的领域,不同的上下文中,“订单”的概念是不同的,有些系统还会出现多种“订单”定义。比如,对于支付系统,就有支付订单和交易订单,而交易订单更多的只是一个与外部关联的值而已,支付订单才是它的业务核心。理清这些内容,建立统一语言,让团队对业务达成共识,这是DDD的思想之一。 从产品经理角度看业务 我很想说从领域专家的角度去看业务,不过这个确实很难做到的。 在了解DDD之前,我从没听过用户旅程、用户故事、事件风暴之类的名词,对产品经理如何分析业务也是一无所知。大部分开发基本都和我一样,对业务的理解都是来自现有代码和产品经理对业务的描述。代码本就是开发写的,而产品经理也不会把自己怎么分析业务的过程对开发说的很详细。这样,开发理解的业务就是很片面,很局限。当问及“某某接口是做什么的”这样的问题时,开发更多的回答就是,这个接口提供了什么样的功能,却无法回答上层的业务是如何的,接口在整个业务场景中的作用是什么。 要理解整个业务,就必须换个方式,换个角度去看业务。如果自己是产品经理,需要给开发讲解业务,能讲解清楚吗?如果自己从零开始分析、设计这款产品,又会怎么做?产品经理那些分析业务的方法自己是否可以学,可以用呢?只能说这样的转换是一个漫长过程,这找不到什么快速的学些方法,我自己还在慢慢摸索。也许有一天,不愿意做开发了,可以做一个懂技术的产品经理。 领域模型 开发不喜欢写文档,写出来的也不怎么靠谱。开发间通用的可能就是各种UML图和架构图这些。只是这些图都不能很好的反应业务,也是导致业务分析结果无法长时间留存和随业务发展而演进。 DDD需要产出领域模型,他是业务的抽象结合技术后的产物。他对开发更友好,虽然丢失了业务细节,但依然能很好反应业务。个人觉得,将领域模型作为整个迭代过程的中心,领域模型前是对业务需求的具体分析,确定领域模型后就是开发在它基础上做技术实现。领域模型也成为后续开发理解业务的一个起点。 从领域模型到代码模块 这个好像没啥好说的,到了实现这部,看的就是个人编码能力了。 DDD的学习,对技术的提升很有限,更多的是在提升对业务的分析能力。这个能力不局限于某一行业或领域,它是通用的。深入学习,以后怼产品、忽悠领导就全靠它了。